《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政策解读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政策原文
一、背景
随着老龄化加速,老年人对医疗与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但传统医养分离模式导致服务衔接不畅、资源利用效率低。为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5年2月1日正式实施《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该政策旨在通过规范化床位转换流程,确保老年人在病情变化时能及时获得适宜服务,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医养结合服务从“量”向“质”转变。
二、核心内容与标准解析
1. 机构资质与区域设置要求
双资质必备:机构需同时具备医疗机构执业许可和养老机构备案资质,医疗区需符合医院病房设施标准(WS/T 653),养老区需满足服务质量规范(GB/T 35796)。
床位分区管理:明确医疗床位与养老床位的比例设置(如永康绿康丽州家园为7:1),并要求两区人员配置、服务内容严格区分。
2.床位转换评估标准
首先需要明确转换方向。养老区转医疗区,当老人健康状况恶化,出现需要专业医疗干预、密切监测或高强度护理的情况时。医疗区转养老区,老人病情稳定或急性期过后,医疗需求降低,主要需求回归生活照料和基础健康管理时。
转换的核心判断依据关键标准。养老区转医疗区需医疗干预的典型情况:
急性疾病发作,如突发高热、意识障碍、胸痛、呼吸困难、急性腹痛、卒中症状、严重外伤等。
慢性病急性加重,如心衰加重、慢阻肺急性发作、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高血压危象等。
生命体征显著异常且持续,如持续高热或低体温、心率、呼吸频率持续异常、血压过高或过低经初步处理无效等。
需要密切监测,如术后早期、新发严重疾病、病情不稳定需频繁评估。需要专业治疗操作,如需要静脉输液、吸氧、伤口复杂换药、管道护理,如鼻饲、导尿、深静脉置管等且风险较高、需专业康复治疗,如卒中后早期康复等。
精神行为症状急性加重,如出现攻击行为、严重自伤/自杀倾向、严重激越谵妄等,超出养老区安全管控能力。
跌倒后评估需要,尤其是有意识改变、疑似骨折、严重外伤等。
严重营养不良或脱水需积极干预。
临终关怀需求,当老人进入生命终末期,需要专业的姑息治疗和症状控制时,也应转入医疗区或专门的安宁疗护区。
医疗区转养老区病情已稳定进入康复期的典型情况:
急性疾病或慢性病急性加重得到有效控制,生命体征平稳,症状缓解,治疗方案稳定。
专业治疗操作需求降低,如停止静脉输液、转为低流量、间歇吸氧、伤口愈合良好转为常规换药、管道护理风险可控且稳定等。康复治疗进入维持期或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主要康复目标达成,转入维持性康复或生活功能恢复较好。
精神行为症状控制稳定,药物调整到位,症状缓解,对自身和他人安全风险低。
医疗监测需求降低,病情稳定,无需频繁的生命体征监测和医疗评估。主要需求回归生活照料,老人当前的主要需求是日常生活协助、基础健康监测,如测血压、血糖、慢病药物管理等。
三、预设流程
根据文件要求,可参考以下程序。
评估发起:通常由养老区的护士、护理员或驻点医生,或医疗区的责任医生、护士,根据老人状况变化发起评估。家属也可提出需求。
专业评估:须由执业老年能力评估师初步评估后报医生确认,进行综合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
当前症状、体征、生命体征。
急慢性疾病状况及稳定性。
认知和精神状态。
自理能力和护理依赖程度。
治疗需求(药物、操作、康复)。
监测需求。
潜在风险
决策与沟通:医生根据评估结果,对照转换标准,做出转区决策。必须与老人具备决策能力及家属进行充分、清晰的沟通,解释原因、预期目标、可能的风险和获益,并获得知情同意。沟通至关重要,避免纠纷。
执行与交接:开具转区医嘱。完成详细的跨区交接班、转区记录,包括病情摘要、用药清单、护理重点、特殊注意事项、未完成事项等。
确保老人病历资料同步转移。安排人员、设备(如轮椅、平车)安全转运。
接收与安置:接收区即医疗区或养老区,设置有从业资格证的老年能力评估师或者医生核对信息,进行初步评估,安置床位,确认护理级别,制定、调整照护计划。
四、实践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标准的细化与可操作性,机构需根据自身规模、定位、医疗能力,将通用标准细化为更具体、可操作的内部实施细则和评估表单(如转区评估表、交接清单)。
评估的专业性与及时性,确保评估人员具备足够资质和能力,评估要及时,避免延误。
沟通的充分性与艺术性,与老人和家属的沟通要耐心、细致、通俗易懂,管理好期望值,特别在转回养老区时,要强调是“病情稳定”而非“完全康复”。
交接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信息传递必须准确无误,避免遗漏关键信息导致照护风险。
动态评估与灵活调整,转换不是单向或一劳永逸的。老人在医疗区稳定后需定期评估是否适合转回养老区;转回养老区的老人也应密切观察,一旦情况变化需再次评估转区可能。
与医保政策的衔接,转区可能涉及医保报销类型如长期护理保险 、医疗保险和标准的变更,需合规操作并做好解释。
信息化支持,利用信息系统(如电子病历、移动护理系统)能显著提高转区效率和记录准确性。
五、标准实施的意义与重要性
保障老人安全与健康,及时将病情变化的老人转入医疗区,获得专业救治,降低风险;病情稳定后转回养老区,避免过度医疗,提高生活质量。
优化资源配置,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床位、医护人员服务于最需要的老人,避免医疗区被长期稳定的老人占用,养老区又能提供更匹配的服务。
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流程化、标准化的转换机制减少内部协调成本,确保服务连续性和专业性。
明确责任边界,清晰界定养老区和医疗区的服务对象,有助于明确不同区域工作人员的责任和权限。
规范管理,防范风险,为机构提供管理依据,减少因转区不及时或不恰当导致的医疗差错、纠纷和法律风险。
促进医养真正融合,实现“医养结合”从物理整合到功能融合的关键操作环节。
《医养结合机构内老年人在养老区和医疗区之间床位转换标准》是确保机构高效、安全、专业运行的核心制度。它以老人的实际健康需求和照护需求为核心,通过专业评估、规范流程、充分沟通和严密交接,实现老人在机构内部“医”与“养”两种服务模式间的无缝、及时、适宜转换。该标准的有效执行是衡量一个医养结合机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尺,直接关系到入住老人的安全、健康和满意度。
部分数据、案例来源于网络,仅学习交流使用